纪检监察网
要闻报道
上海纪委书记董君舒:自觉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发布时间:2010-01-21                                  浏览次数:691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董君舒
    2009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带头作了“忠诚、敬业、道德、廉洁”系列讲座的第一讲,主题是“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按照计划,我今天讲第二讲,主要讲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问题;二是重点讲一下领导干部自觉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的问题。
    一、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问题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问题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正确认识反腐败形势是正确决策的前提,也是坚定反腐败斗争的基础。目前党内外对反腐败形势存在这样那样的看法。那么,到底怎么样来看呢?我认为主要要把握三条。
    第一,反腐倡廉建设是不是紧密联系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来推进;第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是不是正确;第三,看反腐败斗争的发展走势和评价,特别是人民群众的评价。按照这三条,我们上海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成绩显著,要增强信心;二是问题严峻,要增强决心。为什么说成绩显著?
    首先,在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在中央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展开,依法有序进行,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不断加强、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是互相协调、同步推进的。在上海反腐倡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围绕“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中央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保民生政策的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与规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结合起来;二是把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点放在联系人民群众、推进求真务实工作作风上,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严肃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紧密结合起来;三是把严肃查办案件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推进,努力使查办案件与创造经济社会良好的发展环境结合起来,与解决群众呼声强烈的问题结合起来,使查办案件的政治效果、法纪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第二,反腐倡廉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力。我们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近几年来,我们紧紧抓住“五个一批”,查处了一批腐败案件,整治了一批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解决了一批领导干部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台了一批反腐倡廉制度规定,推进了一批改革措施。在推进整个惩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围绕“四个安全”,努力建立“三个机制”。“四个安全”就是权力行使安全、资金运行安全、项目建设安全、干部成长安全。“三个机制”就是健全拒腐防变的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全市着力推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市场中配置,资金在网络上监管”。
    第三,反腐倡廉建设得到群众的认可和中央的肯定。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开展的民意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成效的满意度,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度,以及对所在地区和单位党政领导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认可度,都在逐年上升。
 
上海的工作也得到中央的肯定,认为上海以改革创新精神创造和积累了不少好做法好经验,特别是上海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们探索运用“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率先建立土地有形市场、开展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率先启动“两新”组织反腐倡廉建设试点、加强纪检监察组织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充分肯定反腐败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一是违纪违法现象还处于易发多发阶段,房地产领域、企业改制、金融、司法等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二是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
    三是领导干部的作风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党员干部闯劲不足、作风不实、落实不力、宗旨意识不强。
这些年来,我们查办的案件不少,但新的案件又不断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个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导致腐败滋生的各方面因素将长期存在。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的美国,20世纪中叶的新加坡,都出现过腐败高发多发的情况。只有当经济体制、社会结构转型基本完成之后,腐败多发的势头才会逐步下降,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现在社会上有一种片面的理解,说为什么中央将反腐败抓得紧而又紧,感觉却越反越多。这句话有一定的片面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反映的事实是被查处出来的腐败分子越来越多,大批贪官相继落网,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坚定不移,反腐败斗争卓有成效,反腐败的罗网越收越紧,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第二个是因为社会透明度提高了,反腐败的信息披露公开多了,而且及时了,可以说现在人民群众对反腐败信息的获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充分和直接,而且对反腐败的了解比以往更真切。第三个是因为人民群众对发生在身边腐败的感受,包括对发生在身边的看病难、求学难、求职难等等,以及一些不正之风感觉强烈、难以容忍。
    我们还要看到,腐败现象处于易发多发期,还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信息爆炸期重叠在一起,这些问题互相交织,执政的难度和巩固执政地位的艰巨性明显加大。
    从社会矛盾凸显期来看,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问题中,既有境内的问题,也有境外的问题;既有现实社会的问题,也有虚拟社会的问题;既有政治安全的问题,也有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等问题。小平同志在1993年说过一句话很深刻,“现在发展起来了,发展起来的问题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我们要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西方一两百年走过的历程,这就意味着西方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出现的问题,在我国可能同时出现,所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特别是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还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矛盾都交织在一起,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能不能消化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决定着我们能不能继续前进。而腐败现象就像一根根导火索,如果再与这些问题交织,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导致腐败滋生的各方面因素将长期存在,反腐倡廉建设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在和平建设时期,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腐败就是很突出的一个。我们的党员、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腐朽落后思想每时每刻都在侵蚀我们的党员、干部,如果思想防线不牢、意志不坚定,就很容易受到腐败病毒的感染。因此,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二、要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重点讲一下这个问题是基于三点考虑。一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在反腐倡廉中作表率,始终做到廉洁自律。腐败的特征是权钱交易,而权力主要是由领导干部行使,领导干部最容易成为各种形式权力寻租的主攻目标,多数因腐败犯罪的领导干部都是在各式各样“糖衣炮弹”进攻下倒下的。领导干部跌入腐败深渊,不仅个人身败名裂,而且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领导干部要做到拒腐蚀、永不沾,关键是要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大量事实表明,那些堕落为腐败分子的领导干部都是在这“三关”上跌了跟头。这“三关”,哪一关过不好都会出问题。要过好这“三关”,就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革命气节。
    二是人民群众对干部的廉洁问题非常关注。在最近几年“两会”期间人民网开展的“你最关注的十个热点”调查中,反腐倡廉一直排在前三位,2009年排在了第一位。廉洁问题是关系干部形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老百姓对党、对干部的评价首先是清正廉洁,对干部的要求也首先是清正廉洁。人民群众对干部廉洁的要求越来越高,是因为人民群众有着强烈的追求公平正义的愿望。我经常讲,在对一个干部的考核中,德、能、勤、绩、廉都很重要,但是廉与其他各项的关系是1和0的关系,一个干部各方面工作能力都很强,干事也勤奋踏实,但是如果在廉洁上出了问题,就要一票否决,这一票没有了,后面再多的0也没用。如果一个干部始终廉洁自律,后面的0就会帮助他不断成长,甚至成就大业。如果一个干部在廉洁上出了问题,以权谋私,最后“中弹落马”,他就可能身败名裂,泪水洗不掉悔和恨。
    三是从身边的人身上所发生的腐败现象中得到警示。我先是搞经济工作,后来搞党务工作,再搞了组织工作,现在从事纪检工作。由于所从事的职业,使我在工作中能经常看到、听到一些违纪违法的案例。看了以后,总是给我一种强烈的震撼,一种心灵痛苦的煎熬。一些腐败分子为什么在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之后,才痛心疾首,痛定思痛,如梦初醒?如果当初自觉清正廉洁,许多悲剧就会消灭于无形之中。不少人犯错误,往往因为一念之差,昨天还在天堂,今天就下了地狱。所以,我特别强烈地感到,我们的干部应该在腐败分子身上吸取教训,搞好人生的核算,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一)要正确对待权力,绝不能以权谋私。
    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保存着一个基本完整的古县衙门,衙门内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下联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幅对联很朴素地反映了权力的作用和怎么样对待权力的问题。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可以使人高尚,也可以使人堕落。正确对待权力,首先要过好思想关,解决“为谁干”的问题。是为老百姓干事还是为自己谋利、为当官做秀?这个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宗旨观念强,就会真正为人民群众做事,就会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宗旨观念淡薄,就会只想着为个人升迁、甚至为个人私利做事,就经不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我在江西工作了近七年,革命老区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其中最深刻的是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归结起来就是两句话:“坚定信念,敢闯新路。”毛泽东同志当年在井冈山那么困难的条件下,仍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且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江西也培养了许多革命志士,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方志敏。方志敏写的《可爱的中国》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方志敏说:“我能舍弃一切,但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人民。”“敌人可以砍下我的头颅,但决不能动摇我的信仰。”
    现在有的同志一谈到理想信念就说是“空洞的说教”。其实理想信念是“大德无形”,无用之大用。“人生如屋,信念是柱”,理想信念是奉献奋斗的力量源泉,也是品格操守的约束红线。我们从一些腐败分子的忏悔中,可以深深感悟到理想信念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它是具体的、实在的,普遍地存在并深刻影响着干部的思想,是带根本性的政治。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也是党性不强的最危险表现。党员干部不论职务多高、经历多好、资格多老、能力多强,如果理想信念动摇,就必然会降低甚至丧失拒腐防变的能力,最终必然会滑入腐败堕落的深渊。在理想信念问题上,没有人可以“终身免疫”,没有人可以“刀枪不入”,我们要从别人的错误中汲取教训,得到警醒。要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一个具有伟大真理力量的党,也是一个具有伟大人格力量的党。每一个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始终强化宗旨意识,加强党性修养、党风涵养和党纪素养。
    正确对待权力,其次要过好责任关,解决“怎么干”的问题。职务越高,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有句名言:“当我走向总统宝座的时候,我的心情和罪犯被押赴刑场的心情一样”。我想他表达的意思是权力就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在思想上一定要强化对权力的敬畏感,对权力一定要深怀敬重之心、敬畏之心,切实把权力作为一种责任。领导干部首先要两袖清风,但还要防止两袖清风,一事无成。不能只求无过,不思进取。责任的推卸、心灵的冷漠,也是一种消极腐败现象。领导干部一要干净,二要干事。不仅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叫响,更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实事办好。胡锦涛同志要求我们,要经常想一想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应该为谁所用这个重要问题。确实,只有在这个问题上想清楚、想明白,才不至于在各种诱惑面前和考验面前迷失方向。事实也证明,放松责任意识就会放松自我约束,一旦放松约束就可能犯错误,产生腐败。如果领导干部在权力关上过不了,在权力面前挡不住诱惑,那就别当官,宁可不当官,不要当贪官,因为你当了贪官说不定哪天就有牢狱之灾。我们绝不能出卖道德去换取财富,也绝不能出卖人格去换取权力。
(二)要正确对待利益,绝不能见利忘义。
    陈毅元帅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诗叫《手莫伸》。他是功高德著的开国元勋,但诗中没有任何豪言壮语。他承认自己是凡人,凡人有的种种弱点自己都有:“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他不否认权力、地位、美色等都有诱惑力,但他的结论也绝不含糊,那就是“若无人民岂能活,来自人民莫作恶”,“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人总是有欲望的,想改善生活、过好日子,这也是人之本性。领导干部也有个人的正当利益,我们党从来不反对干部在政策和规定的范围内获得应得的报酬和利益。但是,《党章》明确规定,每个党员都必须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除了党章和法律规定的利益外,每一个共产党员都不能有特权,这是我们对待利益问题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也是必须坚守的一个关口,这个关过不好,放松自律,就会打开纳贿之门,成为金钱的俘虏。腐败分子有一点很可悲,就是不明白以权力为资本,与商人分利润,无论你手段多高明,形式多隐蔽,最后始终是输家,因为你拿的是“定时炸弹”。
    《贞观政要》卷十《慎终》中写到“傲不可长,志不可满,欲不可纵,乐不可极”。人的欲望不自我抑制就会无限膨胀,一旦私欲膨胀,就容易突破思想道德防线,就会在金钱面前丧失理智、丧失道德、丧失人格,进而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买官卖官,这就会违反党纪国法乃至招来牢狱之灾。
    我曾经说过一个比喻:人是握着拳头来到人世的,为什么握着拳头呢?是来干事的。人死去是张着两手离开的,张着两手离开,表明是什么也带不走的。在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很多事情要想明白,不能为了追名逐利,输掉青春,输掉政治荣誉,输掉自由,甚至输掉生命。江苏省徐州市建设局原局长靖大荣在关押期间给自己细算了七笔账:一算“政治账”,自毁前程;二算“经济账”,倾家荡产;三算“名誉账”,身败名裂;四算“家庭账”,夫离女散;五算“亲情账”,众叛亲离;六算“自由账”,身陷牢笼;七算“健康账”,身心憔悴。如此刻骨铭心的人生核算,我们都应该引起警觉。
    鲁迅说过:“自由是金钱买不到的,却可以被金钱所卖掉。”如果你不严格要求自己,违反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那么你的自由就很可能被金钱所卖掉,等着你的还有社会的唾弃、家人的痛苦以及铁窗内的忏悔。
(三)正确对待交友,绝不能放弃是非原则。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讲人情、讲礼节、广交友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交友是人之常情,问题在于交什么样的朋友?
    北宋欧阳修《朋党论》中说,朋友有两类:一类是“同道为朋”;另一类是“同利为友”。在今天,“同道为朋”就是为国家、为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志同道合,友好而有原则,团结而不庸俗。这种古人誉为“淡如水”的“君子之交”该有。“同利为友”在当前干部队伍中也有不少,有的表现为内部拉拉扯扯,吹吹捧捧,称兄道弟,互为利用,一些集体腐败的“窝案”就是它的产物;还有的表现为与外部人勾勾搭搭,权钱交易,不少受贿者与行贿者的关系就是如此。这两种“朋友”实质上是以谋取私利为目的,以吃喝玩乐、甜言蜜语为手段,是古人贬为“甘如醴”的“小人之交”,老百姓直斥为“酒肉朋友”。
    我们常说领导干部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是因为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最容易成为各种形式权力寻租的主攻目标,多数因腐败犯罪的领导干部都是在一些所谓的朋友输送的各式各样“糖衣炮弹”进攻下倒下的。因此,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慎重交友。一是要交友有数。每个人都有朋友,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在社会上有一些居心不良的人,挖空心思与领导干部套近乎,把掌有实权的干部当作“资源”来经营,把表现优秀的年轻干部当作“潜力股”来投资。领导干部一定要对那些怀着个人目的来拉拉扯扯的人保持高度警惕,严把“社交圈”,更不能为了贪图享乐而去“傍大款”。交友要交知心朋友,多交益友、诤友,不交酒友、赌友。二是要交往有度。朋友交往也要把握分寸,不能一味只讲肝胆义气,对于涉及原则的事情,对于涉及公权的问题,对于涉及清廉操守的问题,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能拿人情代替党性。三是要交情有故。朋友的感情要建立在共同理想、兴趣、爱好上,不能以一时一事论交情。公交以志,私交以义,千万勿以私利害公义,勿拿原则作交情。“贿随权集”,行贿者本质上是把领导干部当作逐利的工具,大量贪污受贿案件都说明这个道理,在这一点上必须保持清醒。
(四)要正确对待监督,绝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小平同志曾经说:“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我理解,小平同志所说的“怕”,就是对组织、对群众要有敬畏之心,时刻将自己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领导干部随着权力的增大,周围的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唱赞歌的人开始多起来,抬轿子、吹喇叭、拉关系、套近乎的人也不断增多。这种情况下,如果头脑不清醒,就容易昏昏然、飘飘然。有的干部当了领导以后,被周围的现象所迷惑,忘乎所以,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有的领导干部对组织开展的监督置若罔闻,对组织爱护干部、教育提醒干部的苦心不仅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抵触隐瞒,结果丧失了解脱的良机。
    我们要认识到,随着民主的推进,制度的完善,接受监督将越来越成为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一部分,领导干部要学会在监督的环境下开展工作,要把它作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有人监督、有人揭短、有人批评是好事,这样看问题、想办法就会少一些主观性、片面性、随意性,与干部群众的关系也会更加密切些、和谐些。没人监督、没人批评,反倒不是好事,甚至容易出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领导干部,我们要把自觉接受监督作为一种修养和气度来培养。一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不知道自己有缺点,一个人最危险的缺点就是坚持自己的缺点,一个人最无知的缺点就是为自己的缺点辩解,一个人最遗憾的缺点就是闭着眼睛也能发现别人的缺点,开着眼睛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其实,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用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句话说:“谁都有穿开裆裤的时候。”哪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没有缺点呢?主要是怎么对待,怎么改正。我们要把组织监督看作是一种约束,一种爱护,一种警戒。只要我们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就不容易犯错误,犯了错误也容易改正。
    这里,我还要强调一下,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正在悄然发生一场重大变革,来自网络的监督和来自舆论的监督,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监督体系。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监督和舆论监督,已经成为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应对危机公关能力的重要体现。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09年6月30日,全国网民数已经达3.38亿人。通过网络开展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既成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广大网民进行监督的主要渠道。据人民网的调查,参与调查的网民有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由此可见,网络监督已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一种群众监督选项。近两年以来,不断有民众通过网络举报腐败案件。
    在强大的网络舆情面前,领导干部的应变能力也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领导干部要主动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实现三个转变。一要变被动为主动。要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摒弃防范媒体的惯性思维,要改过去拦、堵、塞的做法,变为“自己说、主动说、及时说、如实说”,以赢得媒体更多的信任与支持。二要变压力为动力。网络负面报道给一些地方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要有效使用网络监督的手段,并且用理性的声音争取网络的空间,做到快报事实,慎报原因,既不失语,又不妄语,不断适应网络舆论场,发挥主动权,赢得话语权。三要变对立为互动。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媒体反映民意的渠道作用,为群众解难释惑,让媒体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建设性力量。
    廉洁奉公是我们党80多年来赢得民心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本质要求。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访问延安,被共产党领袖们的廉洁节俭深深感动,断言这种廉洁节俭的作风会产生一种伟大力量——“东方魔力”。1949年,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对国民党的军官们说,“共产党战胜你们的不是飞机大炮,而是廉洁,是靠廉洁换得的民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主体保持了清正廉洁的传统,涌现出一大批廉洁从政的好干部。作为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做一个组织和群众信赖的人,做一个同事和朋友敬重的人,做一个亲属子女可以引以为荣的人,做一个回顾人生能够问心无愧的人。